沉淀书会

几本书,几个略显慵懒的午后,几丝思绪,几个散落各地的人,糅杂了旧书香,在此沉淀。

来自扇贝“彪悍的人生无需解释”小组,沉淀书会。

用文字喂养灵魂——由《偷书贼》引发的阅读思考

文/鹿妹

《偷书贼》讲述的是二战时期,名叫莉赛尔的女孩“偷书”的故事。九岁那年,莉赛尔和弟弟被送往寄养家庭,但在旅途中弟弟就不幸去世了。所以到达寄养家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弟弟简陋的葬礼。不过这也为女孩的未来做了铺垫——她在葬礼上获得了一本《掘墓人手册》的书,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安葬死者,如何郑重地对待尸体。当然甫一接触此书的莉赛尔并不知道书里讲的是些什么。

接纳莉赛尔的寄养家庭并不富裕,尤其是在这种战争之下无完卵的境遇下,家庭的生存环境更加严峻。他们生活在贫民区,附近的邻居也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,很多人和莉赛尔一样是不识字的。年仅九岁,被送予他人抚养,陌生的环境,战火的摧残,白色恐怖...这一系列的因素让莉赛尔生活的并不愉快,好在有她的养父,养父发现了他的书之后,开始一句一句念给她听,教她认字。自此,莉赛尔仿佛有了精神寄托,她在严酷的环境之下,找到了支撑自己生存下去的媒介。那个年代的小孩为了填饱肚子而去偷窃,而莉赛尔却是经不住书籍的诱惑,开始了自己偷书的行为。被偷的是镇长夫人家,当莉赛尔送熨洗过后的衣物去她家时,发现了她家堆满书籍的书房,出于对此的渴望,里塞尔偷揣了一本书回去。镇长夫人沉浸在丧子之痛中,满屋的书籍本本都是残忍的回忆,她知道莉赛尔偷书,但并未戳穿和制止,仿佛莉赛尔偷一本书能给她减少一分痛苦。两人之间像是达成了一个无声的联盟,莉赛尔从这里“偷”了好几本书,分别作为小说章节名目出现。

空袭来的越来越频繁,人们的恐惧的精神衰弱也越来越严重。在一次空袭警报拉响后,众人如同行尸走肉般进入防空洞避难,昏暗的灯光、凝滞的空气、婴儿的哭闹已逼的众人几近崩溃,这时候,莉赛尔的养父开始演奏他的手风琴,来安抚受惊的心灵。莉赛尔也开始读书给躲藏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,读故事给进入防空洞避难的街坊们听。声声句句,一遍遍抚慰一颗颗惊恐颤栗的心灵,同时也影响了原本粗鄙的性情。文字和阅读让她熬过了苦难。莉赛尔的行为和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一方面安抚人心,一方面残酷杀戮,人类真是矛盾的动物。

所以说,音乐和文字真的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。音乐可以安抚人的心灵,而文字则可以喂养灵魂。

佛祖传法只需要拈花一笑,懂的人自然懂了,但那毕竟是少数,不懂的人估计也只能得个不够聪慧的回应吧。传入中国后,直到三祖僧璨,才开始注经以传。之后便是领略到了立文以传的魅力。

文字是一种媒介,联通过去和现在的世界,阅读则是技巧,读懂文字,体会情感。正如读书的时候首先要练习听说读写一样,阅读是扣动灵魂的敲门砖。现在是个快节奏的时代,人人都被各色的物欲支配,不然就是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,不知道选择哪一个才好。浮躁的时代,又怎么静下心来与自己的灵魂细细对话呢?这个问题无疑是严重的,也不乏主动的被动的读书活动,多少人是发自内心参加暂且不论,其中有多少活动多为套路呢?“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黄金屋”古人这话诚不我欺。过来人的经验都流传在书里,需要我们细细品读,消化,作为自己灵魂的养分。

功利来讲,如果是有人能够总结了书中内容,提炼精髓来讲给我听,那可能是一条修炼的捷径,但不是自己看的和自己看的总有些出入,除去一些养分贫瘠的文字,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听别人讲的总是带着别人的风格。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捷径,但不能因为有了捷径,而自己不去读不去看了,毕竟修行还在自身。

阅读于我而言是一个微妙不可言的存在。很多时候看着白纸黑字,总不由得将自己带入,即便是一个飘在空中的旁观者,也会因书中的叙述变得时而愤怒之极,时而伤心欲绝,时而随着人物的喜悦而开怀,更不用说代入角色的时候。书和文字就像是一面镜子,在无人之处将你照射出来,两个你隔着书页对话,让你了解作者、了解作者笔下的人物、了解你自己。

当然文字是死的,活的是人,也只有人才会去阅而读。书是易读的,人是难懂的,在学会阅读别人的时候,不应该先如饥似渴的读书,汲取养分,喂养灵魂吗?

#观察笔记 #偷书贼

评论
热度(28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©沉淀书会 | Powered by LOFTER